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权威发布  > 正文

菏泽市“振兴发展地方戏曲 培根铸魂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实录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 2023-10-23 17:06

444455867.jpg

今天上午,菏泽市“振兴发展地方戏曲 培根铸魂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召开。市文化和旅游局、定陶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我市地方戏曲振兴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敬请关注。


DSC04261_副本.jpg

新闻发布会开始


DSC04304.JPG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菏泽戏曲历史悠久,戏曲文化氛围浓厚,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我市紧盯“文化惠民”这条主线,积极丰富文化服务供给,让广大群众尽享丰硕文化成果,取得了明显成效,菏泽丰厚的戏曲资源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戏曲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是作为全国唯一国有两夹弦专业院团的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近年来着力在“队伍”“人才”“作品”“影响力”四篇文章上下功夫,创作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质量戏曲作品,成为我市地方戏曲振兴发展的典型代表。

为了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科科长赵瑞香女士;定陶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艳玲女士;定陶区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茜女士;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主任侯彦丽女士,共同向大家介绍我市地方戏曲振兴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的问题。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驻菏新闻单位、市各媒体和新闻网站的记者朋友。




主持人 

首先,请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科科长赵瑞香介绍我市地方戏曲振兴发展工作总体情况。

DSC04285.JPG

赵瑞香

菏泽是戏曲大市,具有剧种多、剧团多、名演多、戏迷多的特点,素有“戏窝子”之称。全市现有8大剧种,占全省现有建团地方戏剧种总数的一半以上,均为国家级非遗剧种。现有国有专业戏曲院团10家,民营戏曲剧团173个,庄户剧团约150个。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菏泽戏曲事业繁荣发展。

一是艺术创作佳绩连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方案》《菏泽市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全市新创、移植改编大型剧目、小戏100余部,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等国家级、省级艺术奖项超40个。其中,《跑旱船》《小镇牛事》等8个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山东梆子《古城女人》获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小戏曲《爱心家园》《公鸡过寿》获群星奖。

二是惠民演出常态化开展。提升城区惠民演出品质。菏泽保利剧院委托运营以来,累计推出各类文艺演出200余场;曹县推出“一元剧场”演出模式,群众只花一元钱就能欣赏到专业剧团演出。乡村惠民演出实现全覆盖。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群众受益”的总体思路,扎实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工程,全市每年择优遴选约100余家民营剧团参与送戏演出,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以国有院团为主、民营剧团为辅的“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队伍,实现了全市行政村惠民演出全覆盖。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推出“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经典剧目云展播”“文化送到家门口——百部文艺作品线上展演”等线上展演活动,广受社会好评。

三是保护传承成效显著。每年复排传统剧目20余部。同时,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对戏曲艺术进行丰富和创新。2014年,在省艺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创新观念,大胆探索,创建了“依团代传”模式,成功恢复大弦子戏传统经典剧目《两架山》,使这一在我省消失多年的地方剧种得以重生。

四是宣传普及创新开展。每年在各级各类校园开展讲座、示范、多媒体展示等“戏曲进校园”活动400余场。采用“静态展示+活态传承”的模式,打造了省内首家多剧种戏曲展示场馆——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展示中心,在保存展示菏泽地方剧种资料的同时,定期开展“感悟非遗魅力 共享戏曲文化---市地方戏曲展示中心常态化传习展示活动”和青少年戏曲培训展示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戏曲名家授课、表演、辅导,参观者现场看、现场学、现场体验,得到了广大市民、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欢迎。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市民游客17万余人次,成为了宣传普及菏泽戏曲文化的重要阵地。

五是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古城女人》《南下往事》《草根大师》等剧目参加中国艺术节、山东文化艺术节、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展演活动。2016年7月,组织我市戏曲团队首次赴港演出,与中国国家京剧院、上海昆剧团等国内知名院团同台献艺,集中展示了5个地方剧种的艺术魅力,并以《从曹州地方戏到中国戏曲声腔》为题举办了山东地方戏曲知识交流讲座,受到香港观众一致好评。




主持人 

接下来,请定陶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艳玲介绍定陶区两夹弦传承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

DSC04292.JPG

杨艳玲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对定陶区的关心和支持。下面,围绕振兴发展地方戏曲,我重点介绍一下定陶区两夹弦传承发展工作情况。

定陶两夹弦是在鲁西南民间艺术“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地方剧种,自清道光初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因唱腔清新流畅、优美动听,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半碗蜜”,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推动这一地方优秀剧种传承发展,近年来,定陶区秉承“弘扬传统、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坚持做好机制改革、人才培育、品牌塑造等多项工作,创作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戏曲作品,其中6部作品走上全国舞台进行展演,2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大奖。

一、基本情况

定陶两夹弦剧团始建于1954年,建团以来创作、改编了大量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剧目。曾“两次进京、三进国务院”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上世纪90年代,受多种因素影响,剧团开始走下坡路,人才流失严重,剧种濒临失传。为使老剧团重新焕发生机,2012年6月,定陶对两夹弦剧团进行改制,成立了定陶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由财政补贴单位变为全额财政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两夹弦专业院团。定陶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现有演职人员63人,创排剧目60余部。2017年,被文化部列为全国重点院团名录。2021年定陶区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山东省两夹弦之乡”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一个定位”,深化改革增动力。围绕“巩固和发挥国有文艺院团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的目标定位,将两夹弦剧团改制为全额财政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成立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明确其公益性和服务性。推行绩效管理制度,对人员结构、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全面理顺,从根本上解决了原剧团定位不清、管理不善、服务缺失等问题。同时,将资金保障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地方戏曲传承和保护工作,全面做好资金使用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一举改变剧团演职人员自谋生计、无心创作的艰难处境。

(二)聚焦“两个端点”,协调供需添活力。围绕供给端,通过招考、招聘、自主培育等多种方式,培养吸纳更多专业人才加入戏曲队伍,与山东管理学院合作建立了“非遗进校园暨山东地方戏传承实践基地”,在全区19所学校建立校园戏曲培训基地,年可培训学生2000余人次,从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树立起认识地方戏曲、关心地方戏曲、传承地方戏曲的意识。截至目前,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编制人员由30名扩增至50名,平均年龄由54岁下降至34岁,剧团人才缺失、年龄老化的状况得到彻底改观。围绕需求端,在戏曲创作中融入现代化、生活化元素,立足农村农民,把留守儿童、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等群众关心、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工作写成故事、编成唱词,创作了多部现实题材优秀作品。

(三)聚焦“三个环节”,以民为本聚合力。紧扣“演”,培育民间团队,让地方戏曲“有人演”。成立了2支区级“两夹弦文艺演出小分队”,组织专业戏曲老师利用暑期和农闲时节给各镇街指导,先后组建“仿山镇陶韵两夹弦剧团”“黄店镇范蠡大平调剧团”等庄户剧团26支,建立村级戏曲培训基地160余处,成立村庄秧歌队、曲艺队等文艺队伍600余支,累计吸纳民间艺人近2000人,培训2万余人次,形成了“一镇一团”“一村一队”文艺队伍格局。紧扣“送”,广开戏剧惠民,让广大群众“看得见”,建立了常态化的送戏下乡演出体系,精心选拔优秀庄户剧团参与送戏下乡,形成以专业剧团为主、庄户剧团为辅的共同送戏下乡新局面,年均送戏800余场,实现了341个行政村全覆盖。三是紧扣“推”,展现戏曲魅力,让传统文化“放光彩”。坚持走出去、塑品牌发展之路,多次赴北京、济南、香港等城市参加展演汇演,在更高层次、更广舞台展现地方戏曲魅力、传播地方优秀文化,极大增强了地方戏曲传承保护、繁荣发展的艺术力量。

三、工作成效

定陶区运用“一二三”工作法,实现了地方戏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蹚出了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新路子,戏剧发展呈现出了精品迭出、人才辈出的良好态势。

一是夯实了传承发展基础。通过深化改革、出台政策、完善配套等多项举措,更大力度为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松了绑”“提了速”。两家弦剧团在干部选用、分配上向创作、展演人才倾斜,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干部职工拥有了事业单位身份保障,全面激发了文艺创作活力,提高了干事效率。累计投入资金375万元、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30万元,为文艺精品创作提供了基础保障。通过“引育并用”,培养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4人,国家一级演员2人,齐鲁文化英才、文化之星10人,为地方戏曲传承提供了更多人才支撑。

二是引领了社会文明风尚。让地方戏曲作品成为宣传党的政策、传递党的声音的有效载体,累计创作了关注农村发展的《喜临门》、关爱留守儿童戏《爱心家园》、乡村振兴戏《楼长嫂子》、移风易俗戏《退彩礼》《公鸡过寿》、反腐倡廉戏《干娘》等多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优秀作品,让地方传统剧种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之花。其中,反腐倡廉戏《干娘》被省委宣传部、省纪委列为廉政宣传剧目。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荣获了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

三是结出了文化两创硕果。积极鼓励优秀作品登大台、参大赛、争大奖,在更广阔的舞台展现地方传统戏曲魅力,打造出“定陶有戏”新名片。其中,作品《爱心家园》《公鸡过寿》都获了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第十届、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春秋商圣》荣获第九届省“泰山文艺奖”;《退彩礼》荣获全省乡村题材小型文艺作品展演一等奖。《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以及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20多家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先后60余次对定陶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传承曲艺发展、繁荣文艺事业的做法进行宣传报道,有力推动了定陶戏曲品牌唱响全国。

以上就是我的介绍,谢谢!




主持人

接下来是媒体记者提问时间,提问时请通报所在媒体。




大众网记者

大众网记者提问,定陶区在以两夹弦为代表的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请问定陶区在戏曲传承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DSC04324.JPG

李茜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一是创作符合群众需求的文艺作品。精神内涵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定陶区始终坚持以主流价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贴近百姓生活、群众关注度高、喜闻乐见的现实性题材融入地方优秀剧种,以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在各种展演、会演中引起农民群众的共鸣和良好反响,取得了广泛传播。

二是培养专业戏曲人才。多年来,定陶区始终将“人才”作为戏曲文化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持续在人才选拔培育和增强人才储备两个方面协同发力,畅通了人才选拔和流通机制,健全了人才激励机制,并将常态化课程培训和创作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老艺术家传帮带作用,同时在中小学建立校园戏曲培训基地,增强人才储备,让传承力量不断壮大,人才梯队更加完整,使传统剧种得以历久弥新、振兴发展。

三是扎根乡间沃土,拓宽展演舞台。定陶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向上和向下延伸,一方面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等文化汇演展演,将基层生活作为精品创作的源头活水,在一线汲取“养分”、打磨作品,取材于民、回馈于民、服务于民;另一方面坚持走出去、塑品牌的发展之路,鼓励创演团队赴全国各地参加各类文艺汇演展演,接受更高层次的检验和更大的挑战,有效促进了戏曲表演质量与水平的双提升。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中国山东网记者

中国山东网记者提问,近年来,定陶区两夹弦精品创作亮点纷呈,请问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品?

DSC04329.JPG

侯彦丽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们两夹弦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围绕文化“两创”做文章,在送戏下乡的同时,开展采风创作活动,我们编排创作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戏曲《爱心家园》,反映移风易俗题材的小戏《退彩礼》《公鸡过寿》,历史故事剧《春秋商圣》,现代廉政戏《干娘》,返乡创业题材小戏《喜临门》,新社区故事大戏《楼长嫂子》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文艺作品,多次赴北京、济南、西安、天津、呼和浩特、南昌等大城市进行展演、比赛。其中:《爱心家园》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春秋商圣》荣获山东省第九届“泰山文艺奖”、第九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展演朱槿花奖·优秀剧目;《退彩礼》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喜临门》荣获山东省群众性小戏小剧一等奖;《图啥》荣获“厚道齐鲁地 美德山东人”主题情景小剧优秀作品;《干娘》参加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作品展演;《楼长嫂子》参加“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全省优秀剧目展演;《公鸡过寿》入选全国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荣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剧目和“特别推荐剧目”、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被山东省人民政府通报表扬;《鼓声为谁鸣》入选2023年度全省群众艺术优秀新创作品。此外,我们常态化开展小戏小剧巡演活动,走进菏泽市各县区和定陶区11个镇街开展巡演,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热烈欢迎。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鲁网记者:

你好,鲁网记者提问。两夹弦在定陶这片沃土上已经传承发展了上百年,请问定陶两夹弦下一步发展有什么打算?

李茜

谢谢您的提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文化需求,把群众关心的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等内容写成故事,变成唱词,创作更多优质作品,送到群众身边。

一是成立创作小组,持续开展采风、创作工作。目前农村现代小戏《鼓声为谁鸣》已完成创作,并入选2023年度全省群众艺术优秀新创作品。正在创作的移风易俗小戏《幸福送上门》剧本已经完成,小戏《梦想回家》正在创作,努力打造成精品。对《公鸡过寿》继续进行打磨提升,11月份赴省内外展演。

二是继续开展送戏下乡、进敬老院、进校园等惠民演出活动。将两夹弦戏曲送到群众身边,更好地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品质。

三是加强院团人才队伍培养,定期开展基本功练习和专业技能提升工作,邀请国家级传承人和省级导演为演职人员讲课、指导业务、排练剧目,积极参加省市各类戏曲展演、比赛、培训和对外交流等活动,提升演职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 :

今天的记者提问就进行到这里,再次感谢几位发布人对有关情况的介绍和对记者提问的解答。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落实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市守正创新创作氛围愈加浓厚、精品力作持续涌现。在此,也请各媒体对今天发布会的内容进行充分准确的报道和全面深入的解读,并结合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做好总结宣传、亮点推介,进一步营造地方戏曲振兴发展的浓厚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图片摄影:张浩

责任编辑:
张坤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